江城简介

      湖北省简称“鄂”。位于长江中游、洞庭湖之北,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,宋时为荆湖北路,元属湖南江北行省,清置湖北省。湖北现有12个省辖市、1个自治州、38个市辖区、24个县级市(其中3个直管市)、37个县、2个自治县、1个林区。全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。省会武汉。
      武汉市简称“汉”,俗称“江城”,位于中国腹地中心、湖北省东部、长江与汉水交汇处,是全国特大城市和交通的重要枢纽,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、科技、教育和文化中心。地理位置为东经113°41′-115°05′,北纬29°58′-31°22′.在平面直角坐标上,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,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,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。
      长江、汉江纵横交汇通过市区,形成武昌、汉口、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,通称武汉三镇。2006年辖江岸、江汉、硚口、汉阳、武昌、青山、洪山、蔡甸、江夏、黄陂、新洲、东西湖、汉南1 3个区。区下辖126个街道办事处、18个镇、9个乡。全市土地面积8494.41平方公里. 市区建成区面积222.22平方公里。

      历史沿革
      武汉历史悠久,早在距今8000年~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、中期, 先民们就在这水网之域繁衍生息,用石制器具拓现远古文明. 位于黄陂区盘龙湖畔的盘龙城筑于商代,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。东汉末年,江北先后称曲阳县、沌阳县、汉津县、汉阳县(606年),江南先后称汝南县、江夏县(589年)。 自汉以降经南北朝至元、明,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,商贾辐辏。明代中期成化年间,由汉阳龟山以南入江的汉江主道改由山北入江,由此形成汉口新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。明末清初,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,与朱仙镇、景德镇、佛山镇同称天下“四大名镇”,成为“楚中第一繁盛处”.清康熙四年(1665年),清政府在汉阳门外白鳝庙下设“常关”,征收国内商货通过税. 清咸丰七年(1857年),湖广总督官文又分设宗关(今汉口上茶庵)、汉关(今汉口下茶庵)等10个征税关卡.1858年《天津条约》签订后,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。1861年3月,汉口正式对外开埠。汉口对外开放后, 湖广
总督官文上奏清政府于1862年1月1日设立江汉关,并于次年正式征收关税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分汉江以北地置夏口厅,治所即今汉口。至此,汉口与汉阳城区、武昌城区统称“三镇”。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,在汉施行洋务“新政”,兴办工厂和学校,编练新军,民族工业乘势得到发展,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。1911年10月10日,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,建立了湖北军政府,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926年12月,国民政府迁都武汉。1927年元月,汉口、武昌合并为武汉市,划为京兆区。1938年, 武汉集中了全国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精英,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。1949年5月16日,武汉解放,武汉市正式建置。三镇合并建制为中央直辖市。1954年6月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,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、计划单列市. 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1992年7
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。1998年10月,法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。

      现代工业
      “工业强市、项目兴市”是发展武汉市现代制造业的基本政策,目前全市工业已形成钢铁、汽车及机械装备、光电子、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环保、烟草及食品、家电制造、纺织服装、生物医药、造纸及包装印刷六个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。2006年,武汉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。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,增长18.9%.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18.59亿元,增加值880.53亿元,分别增长22.7%和24.2%。其中十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52.92亿元,增长22.5%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八成,汽车及机械装备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,改写我市多年来“一钢独大”的工业发展历史。
 
      都市农业
      围绕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、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”的指导方针,武汉市坚持以“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”为主线,“三农”建设取得新的成绩,2006年,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91.21亿元, 增长5.1%。农业增加值为116亿元,增长4.0%。加大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,全市蔬菜保温设施栽培面积达50万亩,水产网箱养殖面积63万平方米,规范化畜牧业养殖小区85个,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64万亩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5.5%。全市共有市级重点农业企业60家,省级24家,国家级3家,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近400亿元。

      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
      初步核算,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590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8%。增幅为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,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GDP达29500元(折合3790美元)。
      近几年,武汉市财政收入呈跨越式增长,全口径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不到200亿元到突破500亿元大关仅用了三年时间,平均每年增收超过100亿元;地方财政收入从2003的不到100亿元到突破200亿元仅用了二年时间,平均每年增收超过50亿元。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502.36元.比上年增长29.0%.地方财政收入达231.85亿元.增长36.0%.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.60亿元,增长28.7%。

      交通和风景名胜
     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,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,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312.73亿吨公里,增长4.0%.其中铁路1017.00亿吨公里、公路69.45亿吨公里、水运225.53亿吨公里、航空0.76亿吨公里.全年旅客周转543.14亿人公里,增长6.7%。
      武汉风景秀丽,名胜众多。名闻天下的黄鹤楼,位居“江南三大名楼”之首。“江城明珠”东湖,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“佛都古刹”归元禅寺,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。黄鹤楼、湖北省博物馆、归元禅寺和东湖4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“4A”级景区(点). 目前,以黄鹤楼、东湖、归元寺、古琴台、晴川阁、木兰山等为代表的旅游景区(点)有30家,其中4A级旅游区8家。武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又是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和“三国”“三峡”旅游线路的中转站。2006年末,全市旅游星级饭店119家,其中五星级6家,四星级22家,三星级52家。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5.89万人次, 比上年增长11.3%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107.35万人天,增长14.8%.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66.22亿元,增长13.2%。